报道丨三江通识大讲堂第75讲顺利举办——扬州大学郭院林教授作“孔子对‘仁’伦理价值的突破——从源头寻找中国智慧”的通识讲座

发布者:王蔷馨发布时间:2022-03-18浏览次数:46

 “三江通识大讲堂”始终秉承传播知识、开放包容的宗旨,汇集各领域名师大家,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又一场饕餮盛宴。2022,我们为大家邀请到关于人文社科、自然理工和艺术审美的一位又一位国内知名教授、学者来到我校,希望我们的学生们能够通过与专家的现场交流,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,能够养成全面分析的判断力,能够立足时代,能够把握未来!

317日下午,我校邀请扬州大学郭院林教授作“孔子对仁伦理价值的突破——从源头寻找中国智慧”的通识讲座。郭老师是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从事地域文学与经学研究。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、古委会项目、江苏省重大招标项目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。《清代新疆政务丛书》获得2020年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。发表过《试论司马迁以道统抗衡政统的精英意识》等70余篇论文。出版《清代仪征刘氏<左传>学研究》《清代汉语文学中的国家认同》等多篇学术专著。



讲座围绕孔子“仁”的思想,从仁的起源、仁的意思和界定、仁的基本内涵和仁的具体运用以及现实意义展开。郭教授由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讲话和“七二六”重要讲话精神这两个例子,引到文化自信和儒家传统这一主题。郭教授语言幽默风趣,擅长举例子来佐证观点,把纯理论知识具体化,帮助我们理解儒家思想“仁”伦理价值。

一、“仁”的起源

《说文》中“仁”有三形三义:仁,親也。从人,从二。古文人从千心。古文仁或从尸。郭教授借用“独则无耦,耦则相亲”,解释“仁”是指人际关系,而这种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是儒家的理性状态。



二、“仁”的意思和界定

郭教授以时间为纵线,追溯“仁”的产生,指出仁的意思几经发展,逐渐由崇拜容貌、气质、力量,进一步发展到道德的自觉和反省,这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走向成熟的反映。而后,郭教授从反两面对“仁”进行界定,“里仁为美。择不处仁,焉得知?”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”等,直观鲜明的正反对比,加深了我们对仁在《论语》中的理解。

三、“仁”的基本内涵

郭教授指出,“仁”的基本内涵是情感和规范。“仁者爱人”、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都体现了仁的情感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、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则体现了仁中的规范,郭教授将人比作刺猬,相处有原则,西方是保持距离,而中国则是“如见大宾”、“如承大祭”,生动形象地概括出来中西方的差别。另外,郭教授还举了耶稣撒冷的一个小故事,路人向不洁的少女扔石头,耶稣反问路人是否一点都没有犯过错,引入深思。

四、“仁”的具体运用

 “在为人治世方面都作用巨大。“仁”是对工具理性的超越,能力与伦理价值不能等同,“君子不器”,君子不能拘泥于器具一样的人,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才能;仁超越本职工作,忠于职守不代表“仁”,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”,为仁由己是出于自己本心,“己”是道德与人的发源。

五、“仁”的现实意义

讲座最后,郭教授指出,人若能达到自我规定的自觉自律,维护尊重人的原则,便达到了“仁”的境界。郭教授也结合实际寄语三江学子当代的“为仁之方”:培养“自爱”“自尊”意识,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,注重德性的提升,收敛个性、包容他人。


三江通识大讲堂开办至今,名师荟萃、百家争鸣、涉足广泛、包罗万象;各行专家博古通今、字字珠玑、引人入胜、韵味无穷,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人生旅程中最宝贵的记忆。


通讯:刘晓悦